老年维权案例一:涉老民间借贷纠纷
/ 发布时间:2020-11-28 / 浏览量:2792
1.基本案情。老人赵某芝年近八十,因儿子儿媳陈某、赵某杰盖新房急需用钱,老人将自己的农村房屋出售,所得四万五千元借给儿子儿媳使用。同时,该村村民刘某曾向老人赵某芝借了六千元,刘某还款时交给了赵某芝的儿子陈某。现赵某芝一人居住在养老院中,没有了生活来源,儿子儿媳也未尽到赡养义务。老人要求儿子儿媳归还卖房款四万五千元和刘某的还款六千元,儿子儿媳却以老人没有借条、借据等借款凭证以及代收的证据为由,拒绝归还。赵某芝向法院起诉儿子儿媳陈某、赵某杰,并提供了录音作为证据。该录音中陈某承认未向老人归还卖房款四万五千元,但对刘某的六千元还款表示不知情。
2.处理结果。一审法院认为,录音材料中陈某承认了欠款四万五千元,该事实应当予以认定;并指出从公序良俗角度来讲不能将父母对儿女的资助认定为理所当然的赠与,在父母未明确表示赠予的情况下,应视为以帮助为目的的临时性资金出借,子女应负有偿还义务。因此,判定被告陈某、赵某杰对该款项向老人归还。就刘某的还款六千元,由于现有的证据无法证明,老人的该项主张无法得以支持。最终,一审法院判定:(1)被告陈某、赵某杰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返还赵某芝借款四万五千元;(2)驳回赵某芝的其他诉讼请求。
陈某、赵某杰不服,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二审诉讼。二审法院查明,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审判程序合法,判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3.案例分析。老年人的证据意识薄弱,是老年人维权受阻的一大“痛点”、“难点”。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特别是家庭成员内部借贷,往往因为没有借据、借条等借款凭证导致维权陷入困境。一方面,老年人在借款时应当谨慎考察,注意留存借据、借条等借款凭证;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等证据方式,为维权添加胜算“筹码”。
来源:中国老龄协会发布2019年全国老年维权十大典型案例
上一篇:不会用、不敢用、易受骗……谁来帮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
下一篇:案例二:老年人赡养权益保护
热门资讯
- 激活银发智慧:构建老年人才再就业新生态
- “三伏天”要来了!中医教你“冬病夏治”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 宁夏印发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AI“换装”损害军人警察形象 ,乱象丛生谁该担责?
- 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打造康养型为老服务综合体
- 构建多元养老服务格局 破解老龄化“幸福考题”
- 福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惠及困难群众和老年人
- 江苏省老龄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 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 习近平向苏里南当选总统西蒙斯致贺电
-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众论)
- 海口市老龄工作事务中心与广东智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 战略合作一-共同打造“银龄幸福卡"服务体系
- 三伏天晒背靠谱吗?
- 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引发与会嘉宾热烈反响
- 鞍山灵西社区:打造家门口养老“幸福圈”
- “晚安牛奶”是助眠新宠还是营销噱头?
- 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上线
- 谌贻琴:积极扩大文旅和养老服务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