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维权案例一:涉老民间借贷纠纷
/ 发布时间:2020-11-28 / 浏览量:94
1.基本案情。老人赵某芝年近八十,因儿子儿媳陈某、赵某杰盖新房急需用钱,老人将自己的农村房屋出售,所得四万五千元借给儿子儿媳使用。同时,该村村民刘某曾向老人赵某芝借了六千元,刘某还款时交给了赵某芝的儿子陈某。现赵某芝一人居住在养老院中,没有了生活来源,儿子儿媳也未尽到赡养义务。老人要求儿子儿媳归还卖房款四万五千元和刘某的还款六千元,儿子儿媳却以老人没有借条、借据等借款凭证以及代收的证据为由,拒绝归还。赵某芝向法院起诉儿子儿媳陈某、赵某杰,并提供了录音作为证据。该录音中陈某承认未向老人归还卖房款四万五千元,但对刘某的六千元还款表示不知情。
2.处理结果。一审法院认为,录音材料中陈某承认了欠款四万五千元,该事实应当予以认定;并指出从公序良俗角度来讲不能将父母对儿女的资助认定为理所当然的赠与,在父母未明确表示赠予的情况下,应视为以帮助为目的的临时性资金出借,子女应负有偿还义务。因此,判定被告陈某、赵某杰对该款项向老人归还。就刘某的还款六千元,由于现有的证据无法证明,老人的该项主张无法得以支持。最终,一审法院判定:(1)被告陈某、赵某杰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返还赵某芝借款四万五千元;(2)驳回赵某芝的其他诉讼请求。
陈某、赵某杰不服,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二审诉讼。二审法院查明,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审判程序合法,判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3.案例分析。老年人的证据意识薄弱,是老年人维权受阻的一大“痛点”、“难点”。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特别是家庭成员内部借贷,往往因为没有借据、借条等借款凭证导致维权陷入困境。一方面,老年人在借款时应当谨慎考察,注意留存借据、借条等借款凭证;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等证据方式,为维权添加胜算“筹码”。
来源:中国老龄协会发布2019年全国老年维权十大典型案例
上一篇:不会用、不敢用、易受骗……谁来帮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
下一篇:案例二:老年人赡养权益保护
热门资讯
- 【网连世界】最炫“春节风” 尽显“国际范”
- 中文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
-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关键作用
- 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 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的决定》
- 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出版发行
- 中央文明办部署推动各地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 李克强在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破冰者”新春庆祝活动上发表致辞
- 授予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时代楷模”称号
-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成功试飞
- “青蒿素——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 潮头观澜丨总书记为贫困地区发展指“路”
- 《中共党史知识问答》出版发行
- 李克强同在华外国专家举行新春座谈会
- 中国全国人大与德国“中国之桥”协会举行视频会议
- 外交部: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有关国家提供新冠疫苗
- 胡春华强调 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 党心民心同频共振 社会心态健康积极
-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
- 围绕老年人需要 进行适老化改造(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