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老师从一块银元开始助学 20多年舍不得买新衣
来源:长江日报 / 作者:长江日报 / 发布时间:2018-12-24 / 浏览量:9682
从一块银元开始助学,91岁的她却20多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
梁声誉,一位91岁的老人
曾是武汉轻工大学古代文学老师
15岁,她月工资只有4银元
也要给揭不开锅的学生1银元
25岁,省下粮票接济孩子多的同事
60年代,拿着两位数的工资
她也要拿出10元资助困难学生
18年前起
她开始每月拿出300元资助困难学生
可是,她20多年没添过一件新衣
梁声誉的衣服一直缝缝补补舍不得丢。 本文图片均来自长江日报
15岁小老师拿出一块银元帮学生
梁声誉祖籍河南省潢川县,15岁初中毕业后,成为潢川一家教养院的教师。
老人育有两儿两女,但她晚年坚持住福利院。她对孩子们说:“我年纪大了,帮不上你们什么忙,也不想给你们添麻烦。”
在女儿谢若虹眼里,母亲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没有一点私利心。
在潢川工作时,老人资助过一个名叫周德隆的学生。周德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梁声誉拿出一块银元给了他,而她当时一个月工资仅4块银元。
“上世纪80年代,这个学生辗转找到母亲,硬塞给她2000元报恩。”谢若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母亲后来又把这笔钱用于帮助其他困难学生。
20多年来没添过一件新衣
1951年,梁声誉成为武汉粮食工业学校(武汉轻工大学前身)的教师后,仍在坚持助学。
哪位同事家里孩子多,她就将自己家的粮票赠给同事;上世纪60年代,她每月拿出10元补贴困难学生;一次,了解到一名广东学子没带棉衣,她就给这名学生买了一件棉袄。
该校一位教师回忆,2000年前后,老人主动找到学工处,说想每月拿出300元定点资助困难学生。从那时候开始,老人开始定向资助某个学生,直到这个学生毕业,再继续资助另一个。
武汉轻工大学老干处工作的廖兴红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前几年老人身体好时,都是自己把助学金送到学校,这两年行动不便,她就托人送到。
受助学生看望住在福利院的梁声誉
让师生感动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老人20多年来没有添过一件新衣。
去年,老人还提出在每月300元资助金额的基础上增加100元。考虑到老人手头也不是特别宽裕,年纪又大了,校方劝她不用加,但她坚持要多加100元。
梁声誉80岁开始将毕生所学出书给后辈参考
责任编辑:杨勇
她的养老院邻居王婆婆告诉记者:“梁老师学习太拼了,90岁的人有时写到兴奋时还熬夜,她是我们这一层熄灯最晚。”
她资助的学生效仿梁老师助学
“大一我家里出现变故,梁老师拉了我一把,让我十分感激。”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余亮是梁声誉资助的学生之一。
余亮毕业后,每月从工资中拿300元,效仿梁老师资助该校学生,直到现在。他说:“我以梁老师的名义助学,想让她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精神得到传承。”
该校大三学生周翠萍是梁声誉老人离世前资助的学生。周翠萍接受资助时,还以为老人生活比较富足,后来在福利院见到老人时,感到很震惊。
“福利院条件很一般,老人吃的饭菜很简单,衣服也是旧的。”周翠萍没想到,老人是自己省吃俭用在资助她。
梁声誉病逝后,周翠萍前去送老人最后一程。在遗像前,她“扑通”一声跪下……
老人病危时,
师生去医院看望病床上的她
那时,老人仍惦记着学生的生活费
……
上一篇:河北六旬夫妻痴迷书法 十几年自己买纸为人写春联
下一篇:67岁,她在北影学表演
热门资讯
- 旅居养老:享受老有所乐的“慢时光”
- 让老年人精神生活更多彩
- 当急救科普开到夜市
- 社区养老与托育的双赢探索—— “共享奶奶”与孩童的“朝夕相伴”
- 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中亚机制做优做强
- 建好智慧养老的软硬件
- 上海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智感产品+数字终端”全景守护银发人群
- 青海:多措并举持续推动全国、全省离退休干部“双先”事迹学习宣传工作
- 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 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近两年来 建设改造养老托育等服务设施2000余个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
- 国新办发布会:4方面10条政策举措 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
- “门铃计划”温情呵护社区老人
- 乐意为快乐买单,银发族“潮”着呢!
- 警惕高考季涉考诈骗陷阱
- 更好培育老年文化消费新风尚
- 12款天然饮料 助你喝走坏胆固醇
- 这五种常见食物 竟是天然降压药
- 夏季开空调需警惕军团菌肺炎
- 市场监管对企发布64项服务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