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长周长芝:母亲走了,我给老人当“闺女”

来源:凤凰网江苏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7-12-26 / 浏览量:5532

12月12日,见到周长芝的那天,正好是她50岁生日。来不及庆祝,她像往常一样早早出门,混在清晨徐州街头忙碌的上班车流中,去她的养老院“打卡”。

“闺女,来了啊!”刚走进养老院大门,老人们就热情地和她打起招呼来。

——“阿姨,这两天过得好吧?”

——“可好了,每天有蛋有肉的!闺女啊,我跟你说,在这我开心,大家都孝顺!”

和周长芝说话的老人叫梁淑英,虽然今年已86岁了,但还是精神矍铄,特别有底气。

像梁淑英一样,老人们喜欢叫周长芝“闺女”。他们说,住在这个养老院里,是院长周长芝给他们送棉袄、买手套,“待老人像亲生父母一样爱”,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简直“比亲闺女还亲”……

“都喊我闺女,我可激动了!”周长芝爽朗地笑着。

冬日的阳光慷慨地洒进院子,不远处,笼罩在云龙山上的晨雾一点点散去。50岁生日,母亲去世后白手创办养老院的第七个年头,望着院中的一切,周长芝不禁回想起了她来这里的第一天。

周长芝与养老院的百岁老人姜秀兰

独自在云龙山顶徘徊几小时

她最终决定完成母亲的遗愿

做养老行业,周长芝是半路出家。从高考、读研到参加工作,年轻时,周长芝理想一直是成为“名师、名校长”。职业生涯的前23年,周长芝先后做过四所中学的校长,“光是国家级的奖励就获得了12次”。

然而就在周长芝43岁事业平稳的时候,母亲的溘然长逝,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回忆起母亲,周长芝触碰到了内心极柔软处。她款款说起了往事:“我3岁时父亲去世。家塌了,只剩母亲带着8个儿女。这时,邻居家也不幸遭遇变故,一家人里,爸爸、妈妈、儿子都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女孩。母亲就把这个孩子领到家里,相当于我的姐姐。后来,看到没结过婚没有孩子的一个邻居老人瘫痪在床,母亲也领到了家里。”

就从这第一个孤儿和第一个老人开始,善良的母亲陆陆续续收养了十几位同样孤苦无依的老人。从记事开始,周长芝的家庭印象就几乎全是母亲一个人照顾一大家子的样子。

“等我老了,我照顾的老人可就都交给你咯。”

周长芝在工作中

母亲还健康的时候,就经常这样和周长芝提起照顾老人的事情。可是那时,周长芝对于“老”还没有概念,“母亲怎么可能老呢”,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的她还一厢情愿地对母亲说:“娘,你可不能老。咱娘俩说好了,你照顾好老人的事,我照顾好孩子的事。”

可是母亲终究还是“老”了。包括领养的那个,家里9个孩子,只有周长芝还年轻,身体好、有力气。临终前,母亲正式向周长芝开了口。看着母亲弥留之际的期望眼神,周长芝知道,她再没有办法拒绝母亲。怀抱着母亲,她终于一字一句地做出了承诺:“娘,你放心吧,我一定把这些老人照顾好。”

打点完母亲的后事,考虑到这么多老人在家,条件有限,不好照顾,周长芝萌生了干脆辞职办一家养老院的想法。刚听到周长芝的话,丈夫、同事、领导都以为她是一时冲动说着玩的,直到周长芝认真提出辞职,这才反应过来,“事情闹大了”,轮番“劝退”。

“为了这些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你就提出辞职?”

“你想过没有?辞了职,等你老了,你什么都没有。”

“以后可是连退休工资都没有啊,值得吗?”

……

话,周长芝是都听进了心里,但从小依偎的母亲就这样撒手西去,对她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比完成母亲的遗愿更重要了。

周长芝拿出家中的积蓄,接手了濒临倒闭的云龙区黄山老年公寓,正式干了起来。可来到养老院第一天,现实就给了她沉重一击。

推开大门,周长芝见到的第一个老人,居然就“没穿衣服在那里大便”。在文明卫生的校园中工作了23年的周长芝看到这个景象,甚至错愕到“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表达这种心情”。

养老院内的“幸福家庭笑脸墙”

好不容易做好心理建设,周长芝带着两个员工从一楼到三楼,彻底打扫了一遍。没想到,不知在打扫的时候触碰到了什么,周长芝过敏了。“从头到脚都起疙瘩,先是小疙瘩,后来又变大,最后整个脸都肿了,眼睛完全睁不开。到了晚上11点,就发高烧昏迷”。

第五天早上4点多,身体好些了的周长芝一个人悄悄出了门。这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让这个教育界的“铁娘子”也犯了难,只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来到云龙湖,晨练的老人看到周长芝一个人坐在湖边,怕她想不开,“一个个都在不远处瞅着”。感到不自在的周长芝转身就爬上了云龙山,一个人在山顶待了好几个小时。

周长芝含着眼泪在山顶想了很多很多,看着云龙湖边晨练的人影变得很小,街上的汽车也变得很小,她忽然觉得自己和这些小影子一样,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人生短暂一世,“如果能够把母亲的遗愿完成,如果能够陪着老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也是有价值的”。

下山路上,周长芝已经在暗暗发誓:“就是再难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

7年陪伴219位老人最后一程

她的临终关怀让亲儿子自愧不如

养老院刚步入正轨没有几天,周长芝就遇到了第一个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

86岁的张阿姨唯一的儿子在国外,进养老院时已经是胆囊癌晚期。知道自己的亲人不在身边,老人癌痛再剧烈也从来不哭,都是“一个人跪在床上拽着床边”。周长芝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都尽可能来多陪老人,给她炖好鱼汤鸡汤,变着花样让她多吃,还叫了自己的学生来给老人表演节目,让老人高兴。

养老院的餐食

然而死亡终究是不可回避。直到最后,张阿姨的儿子还是不能过来。周长芝只好自己买了寿衣,拿着给老人选,帮她换好,静静地陪着。临走的最后一刻,老人一直拉着周长芝的手,喊着“闺女”。

张阿姨就这么走了,可第一次独自送走老人的周长芝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急匆匆给还在开会的丈夫打电话,丈夫让她联系殡仪馆。周长芝这才知道,原来殡仪馆来接老人时,不是“电视上那样一群人”,而是“只来了一位司机”。于是,她带着两个员工和司机一起抬遗体,这也是她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死沉死沉”……

送到殡仪馆,当时还有另外两家也在办丧事。别的人家是一大群人在忙,只有张阿姨这边是周长芝一个人在跑前跑后办手续。后来,当大家知道她是养老院院长时,都唏嘘不已。“其实7年来,像这样为老人亲力亲为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周长芝说。

袁阿姨2013年来到养老院。有一天周长芝看到老人在院子里散步时,“身体顺着拐杖往下滑”,立马冲上去抱住了她,赶忙找来医生会诊。诊断结果是,老人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人衰老到一定的程度,再也站不起来了。从那天开始,袁阿姨就只能卧床,一开始还能自己吃饭,后来慢慢就只能喂饭了,再后来连大便也不会用力了,周长芝和护工就用手用开塞露,帮她解大便。

坚持了一年多。2016年2月的时候,周长芝发现老人有离世的前兆,立马打电话把她儿子叫来。“我跟他说老娘可能不行了,或许一两个小时,或许一两天,但最多不会超过三天。”儿子守着老人一直到第二天中午。下午2:26分,周长芝看到老人的嘴角动了一下,她给老人倒了一杯温开水,老人顺畅地喝下开水,“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就走了”。

儿子看到母亲像睡着一样躺在床上,一下子就跪到了周长芝的面前:“周院长,你比我这个儿子做得好啊,你就是老娘的亲闺女!”

老人子女送来的锦旗,朴素的话语令人动容

养老行业,是一个不断与人告别的行业。与欢送每一个学生毕业升学不同,在这里,每一次告别,都意味着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彻底消失在了时空的长河里。看到一个个老人安详地、毫无遗憾地离开的时候,周长芝真正感受到这些年所有委屈,所有付出的辛苦操劳,都是值得的。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可以精准预测一个生命什么时候能降临到这个世界,却不能预料一个生命什么时候会离开。”周长芝眼中,一个个老人都属于高危群体,他们就像“干枯的树枝一样”,“咳嗽都可能骨折”,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吃饭也能倒过去、睡觉也能睡过去”……

从母亲第一次托付时的不知“老”为何物,到现在7年送走219位老人,生生死死,让周长芝很是感慨,她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尊重和呵护一个个生命”,能让老人有尊严地过好每一天.

像办学校一样办养老院

她给老人评先进、发奖状

周长芝的养老院“待老人好”的消息很快在徐州传开了,像当年办学一样,不少老人和子女都慕名而来。一家养老院住不下了,就再开一家,资金周转跟不上了,就把家里的房子卖掉。和母亲当年收养老人一样,陆陆续续,周长芝开了四家养老院,前后接收了近千位老人。

养老院护工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入住的老人多了,怎么样让这么多老人共同养成好习惯、保持好心情,又成了周长芝操心的事情。她忽然想到,“我以前是校长,为什么不能把管学校的经验和管理养老院结合起来呢?”学生需要奖励,老人也需要奖励,周长芝就为老人们量身定制了几个奖项,定期在养老院评选“五好老人”。

曾经有个老人刚住进来时,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怎么讲也听不进去”。周长芝就做老人心理工作:“只要你能把你的废弃物全都扔到垃圾桶里,你就是‘讲究卫生好老人’。”激励下,老人果然评上了先进。

周长芝和老人们

考虑到有些刚住进养老院的老人会常念叨子女,除了体贴关怀、陪伴引导,周长芝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心胸开阔好老人”奖。曾经有个老人四个儿子都很有能力、工作繁忙,老人不高兴一个人住在养老院,总要“孩子都蹲在他周围”。周长芝便开导他,“老人有老人的事,孩子有孩子的事”,老人这才渐渐放下,也成为“心胸开阔好老人”。

“行动方便的老人,只要能帮助卧床的,就是‘助人为乐好老人’。吃得好、睡得好、聊得好、卫生好、团结好,就是咱们的‘五好老人’……”

评上“好老人”,周长芝就给他们发奖状。有的老人得了奖,高兴地让子女把奖状拿回家,给孙子孙女看看“爷爷奶奶拿的奖状”。周长芝为获奖老人准备的礼品也都非常实用,有时候是毛巾肥皂,有时候是帽子,最近天冷了,又给老人买棉袄,“总之需要什么就奖什么”。

“大家就是把在学校里面评选三好学生的积极状态,移植到了养老院,也是想激发老人的上进心。”周长芝说。

“只要天气不冷,我们院子里基本上每周都是载歌载舞的。”原来,周长芝还像当年带着学生搞文体活动一样,在敬老院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老年艺术团。不光在自己的4家养老院演出,老年艺术团还在徐州的各家养老院“巡回演出”。“我们的艺术团要几个节目有几个节目。”她对这个艺术团颇有信心,“还有老人的孩子和朋友特意前来观看呢!”

把老人的每一件事放在心上

她冒险带90岁老人乘高铁寻亲

“待老人如父母,做老人好儿女。”每次员工培训,周长芝都会说这句话。看到曾经是校长的周长芝在无怨无悔地帮老人收拾屎尿,养老院的护工们很受感动,纷纷以周长芝为榜样,把老人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这四家养老院员工能做的,有的儿女都做不到。”

院里曾经收过一位睡眠不好的老人,在家的时候,她半夜醒来就“老哭老叫”。养老院的护工为了老人能生活得踏实,不仅一天四次按时喂饭喂水,清理大小便,晚上还“搂着她睡觉”。“儿子一看母亲被照顾得这么好,又把103岁的奶奶送了进来。”

作为总揽全局的四家养老院的院长,周长芝不仅要把老人们的日常琐事都打理好,还要把老人的每一件事都放在心上。

周长芝养老院的老人们

马叔今年90岁了,一辈子无儿无女,爱人又去世早,只有一个87岁的弟弟在南京。“80岁之前,马叔每年都要去南京跟弟弟团聚,但是80岁以后行动不便去不了南京;弟弟10年间又做了3次手术,也没有办法来看哥哥。兄弟两个足足有10年没见了。”周长芝说,因为思念弟弟,老人还把“每次拿的奖状奖品都寄给弟弟”,令人心酸。

得知这个情况后,周长芝便把帮助老人兄弟团聚的事情悄悄记在了心上。

今年夏天,周长芝受邀到南京参加江苏省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我马上想到要把他领到南京和弟弟见个面,也可能是他们有生之年最后一次见面了。”周长芝要带马叔出门,这又让亲朋好友为她捏了一把汗——“带老人出门要担多大的风险啊”。

马亮伟老人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了自己的奖状和来回南京的高铁票,还有和弟弟一家团聚的合影

但和当初决定办养老院一样,周长芝觉得这件事值得,就义务反顾地去做了。网上没法购买90岁老人的车票,周长芝就跑到高铁站排队买。到了南京,马叔和弟弟一家人终于见面,抱头痛哭。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周长芝知道,这次冒险,“又值得了”。

见面后,马叔还不忘激动地跟弟弟弟媳讲:“我们周院长,是人民的女儿,是国家的女儿,是我们老人的好女儿!”

免费照料抗战老兵资助贫困学子

她的善良大爱感染着身边人

周长芝的养老院不仅收住社会老人,7年来,也一直没忘为特殊老人提供帮助。

“只要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来我们这都免费。”周长芝的养老院先后悉心照料过16位抗战老兵。26位孤寡老人和其他156位经济困难户也被减免了入住费,累计费用达100多万元。此外,她还先后资助了290名贫困学子和28个贫困家庭。

养老院护工与老人

“各行各业都有双休日和节假日,但我们养老院不能休息。”前几年刚办起养老院时,因为操心的事情太多,周长芝很长一段时间“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每天夜里都不敢放心睡觉,“就在养老院里一遍遍转”。结果身体吃不消,累昏迷过两次。这几年,随着家人越来越多的理解支持和省、市、区民政部门的帮扶,周长芝的养老事业渐渐步入正轨。

“养老和慈善,都需要大爱,需要情怀和真情投入,仅凭我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每个人都会老,每一家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周长芝坦言,“我觉得要向全社会发起呼吁,大家都来发自内心地支持养老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这才能积极应对老龄化、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长芝养老机构彭城养老院的“全家福”

周长芝的言行也不断感染着身边人奉献爱心,越来越多的亲朋、同事、学生都成了养老院志愿服务的“常客”。不过,最让她高兴的,还是儿子和未来的儿媳妇都有意向回来帮忙。“儿子今年研二,去年获得8000元奖学金,给我们老人每人买了一个棉马甲。”

云龙山矗立,云龙湖泛波,彭城,一个充满古韵的地方,至今不乏古道热肠,也至今延续着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50岁生日这天,眺望云龙山,周长芝有了自己的新规划——“把这四家养老院提档升级,然后再办一个集养老、医疗康复、老年大学、老年娱乐一体的老人幸福家园,让更多老人安享晚年”。


上一篇:慈善深入民心 孝道溢满山城——林州市开展2017年九九重阳节敬老活动

下一篇:有一种孝顺,叫带着妈妈去上班

京ICP备13004896号-1 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甲57号 邮编:100011

Powered by 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