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后要警惕肠道感染
来源:科技日报 / 发布时间:2024-08-06 / 浏览量:593
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近期多地出现强降水天气,洪涝灾害频发。灾害发生后,由于供水系统毁损、居住条件受到破坏、人群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增多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各类传染病疫情,其中肠道感染时有发生。
那么,肠道感染的症状有哪些?应该如何治疗?洪涝灾害后又该如何预防?针对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的相关专家。
该部副主任医师赵鹏表示:“洪涝灾害后,水源和食物容易受到污染,尤其是不洁净的水体可能成为细菌、病毒的繁殖温床,进而引发肠道感染。”
洪涝灾害后常见的肠道感染致病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细菌类如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引起细菌性痢疾、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病毒类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可引起病毒性腹泻;寄生虫如钩虫、蛔虫等,也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的症状多种多样,但通常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赵鹏介绍,腹泻是肠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根据感染病原的不同可能表现为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严重感染者甚至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状。
赵鹏指出,在出现肠道感染症状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恐慌。轻微症状者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方式进行自我处理,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饭、面条等,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等。
“对于肠道感染的治疗,主要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该部副主任医师张昕进一步解释道,对于细菌感染,医生通常会开具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则需要采取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等治疗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并注意病情变化,如有加重应及时就医住院治疗。”张昕强调。
张昕指出,预防肠道感染的关键在于避免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在洪涝灾害后,应注意饮用水的安全,尽量选择煮沸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避免生吃未经清洗或处理的食物,尤其是海鲜、水果等;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肠道传染病患者接触;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垃圾、消毒环境等,以减少肠道感染的风险。
“洪涝灾害后肠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但通过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的风险。在出现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赵鹏说。
上一篇:跑出新医科发展加速度
下一篇:“小切口”惠及就医“大民生”
热门资讯
- 激活银发智慧:构建老年人才再就业新生态
- “三伏天”要来了!中医教你“冬病夏治”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 宁夏印发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AI“换装”损害军人警察形象 ,乱象丛生谁该担责?
- 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打造康养型为老服务综合体
- 构建多元养老服务格局 破解老龄化“幸福考题”
- 福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惠及困难群众和老年人
- 江苏省老龄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 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 习近平向苏里南当选总统西蒙斯致贺电
-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众论)
- 海口市老龄工作事务中心与广东智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 战略合作一-共同打造“银龄幸福卡"服务体系
- 三伏天晒背靠谱吗?
- 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引发与会嘉宾热烈反响
- 鞍山灵西社区:打造家门口养老“幸福圈”
- “晚安牛奶”是助眠新宠还是营销噱头?
- 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上线
- 谌贻琴:积极扩大文旅和养老服务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