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损伤及修复机制谜团解开
来源:科技日报 / 发布时间:2024-08-01 / 浏览量:622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合作解开了一个数十年之久的谜团。他们揭示了如何识别DNA损伤并启动其修复的基本机制。这项研究使用尖端的成像技术来可视化DNA修复蛋白是如何在单个DNA分子上移动的,并使用电子显微镜来捕捉它们是如何“锁定”特定DNA结构的,为更有效地治疗癌症开辟了新的道路。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此次研究的是一种DNA修复途径,其被称为范可尼贫血(FA)通路。实际上,DNA不断受到环境因素的损害,包括紫外线、饮酒、吸烟、污染等。交联是DNA受损害的一种方式,它会阻止DNA正常复制和表达基因。DNA损伤的积累可能会导致癌症。
为了自我复制以及读取和表达基因,DNA双螺旋结构的两条链先要解开成单链,形成Y形复制叉。当DNA发生交联时,两条链的“核苷”就会黏在一起,从而阻止这种解开。
研究团队此前已发现,由蛋白质FANCD2和FANCI组成蛋白质复合物D2-I在FA通路的第一步中会起作用。它夹住DNA,从而在交联时启动DNA修复。然而,问题的关键是,D2-I如何识别交联DNA,以及为什么D2-I复合物也与其他类型的DNA损伤有关?
团队使用显微镜技术识别了FANCD2蛋白的特定部分——KR螺旋。单分子成像实验表明,KR螺旋对于识别和停滞在单股DNA缺口至关重要。进一步研究表明,D2-I复合物利用KR螺旋在这些连接处停滞的能力对于FA通路的DNA修复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触发D2-I复合物停止滑动并夹住DNA以启动修复的是复制叉内的DNA结构,而不是DNA交联过程本身。这些停滞的复制叉出现在许多类型的DNA损伤中,这就解释了D2-I复合物在其他形式的DNA修复以及通过FA通路中发挥的广泛作用。
了解DNA修复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抗癌药物都是通过对癌细胞造成严重损伤,使其停止分裂并死亡而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DNA修复途径可能会被癌细胞利用,以产生抗药性。了解DNA修复途径第一步的机制或有助找到提高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方法。
上一篇:框架基本建立 助力传承创新 中医药标准体系再“升级”
下一篇:胰腺肿瘤内两个关键基因发现
热门资讯
- 激活银发智慧:构建老年人才再就业新生态
- “三伏天”要来了!中医教你“冬病夏治”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 宁夏印发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AI“换装”损害军人警察形象 ,乱象丛生谁该担责?
- 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打造康养型为老服务综合体
- 构建多元养老服务格局 破解老龄化“幸福考题”
- 福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惠及困难群众和老年人
- 江苏省老龄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 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 习近平向苏里南当选总统西蒙斯致贺电
-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众论)
- 海口市老龄工作事务中心与广东智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 战略合作一-共同打造“银龄幸福卡"服务体系
- 三伏天晒背靠谱吗?
- 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引发与会嘉宾热烈反响
- 鞍山灵西社区:打造家门口养老“幸福圈”
- “晚安牛奶”是助眠新宠还是营销噱头?
- 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上线
- 谌贻琴:积极扩大文旅和养老服务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