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智慧养老的软硬件

/ 发布时间:2025-06-13 / 浏览量:157

作者:李国正 罗玟
目前,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智慧养老已经变得触手可及。从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到远程医疗实现专家问诊;从AI食堂自动记录饮食情况,到24小时定位行动轨迹检测;从智能家居自动调节环境,到情感陪伴机器人缓解孤独情绪……智慧养老以智能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为载体,深度融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了家庭、社区、机构多元协同养老新模式、改善了省市县乡等多级养老服务空间格局,而且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推动从“生存型养老”向“品质型养老”迈进。同时,数字赋能养老也带动了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激发了智能设备、智能家居等各类养老产品市场需求,还带动金融、住房、医疗、食品、娱乐等行业的适老化、智能化改造。
智慧养老服务市场广阔、发展前景可期,但依旧面临诸多挑战。从制度层面来看,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及各地相继出台了诸多有关智慧养老的行动计划和建设意见,但是智慧养老相关政策法规总体上落后于实践探索,尤其是质量管理、行业标准、风险预防、纠纷处理、安全伦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智慧养老相关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适老化水平偏低,尤其是智能终端技术发展与养老市场需求错配,无法满足老年人实际生活需要。从环境层面来看,智慧养老服务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缺乏成熟商业模式、企业普遍较小、业态分散、产品迭代不足,同时老年人消费观念以及数字技能与素养偏低也制约了智慧养老服务的广泛应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养老。未来,借助数字技术破解养老难题,还需综合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多元化力量,以软硬件配套推动智慧养老行稳致远。
推动智慧养老顶层设计。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智慧养老有法可依。从中央到地方,制定系统性智慧养老发展行动规划和数字平台建设规划。尽快出台科学完善、协调统一的智慧养老行业标准以及税收减免、信贷优惠、财政补贴等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政策。
健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逐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老年人健康档案和需求数据库并推动相关数据公开,更好服务于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借助数字技术,破除“信息孤岛”,推进跨部门协作与资源整合,联合养老机构、医疗、社保等多部门,构建“一站式”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展数字技能与素养培训,提升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接受度。
推进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与传统养老不同,智慧养老对技术要求更高,这就需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培养一批符合智慧养老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促进智慧养老相关技术更新,提升智慧养老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完善智慧养老市场机制。结合智慧养老实践场景,积极探索远程健康管理平台、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个性化居家照护等多元化智慧养老商业模式。建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智慧养老的普惠性与可及性。(李国正 罗玟)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上海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智感产品+数字终端”全景守护银发人群

下一篇: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中亚机制做优做强

热门资讯

    习近平向苏里南当选总统西蒙斯致贺电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众论)
    海口市老龄工作事务中心与广东智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 战略合作一-共同打造“银龄幸福卡"服务体系
    三伏天晒背靠谱吗?
    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引发与会嘉宾热烈反响
    鞍山灵西社区:打造家门口养老“幸福圈”
    “晚安牛奶”是助眠新宠还是营销噱头?
    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上线
    谌贻琴:积极扩大文旅和养老服务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陆治原为民政部党员干部讲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器官“年龄”影响寿命,大脑最关键
    叫停!这项手术不得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达9万亿元 健康消费扩容升级
    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民政部:开展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 加大老年人消费维权力度
    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我国开展“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
    两部门将组织开展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
    守正创新 让中医好方变好药
    小暑:顾护脾胃,静心度夏
    筑牢健康证这道“防火墙”

京ICP备13004896号-1 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甲57号 邮编:100011

Powered by 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